【種植牙感染的表現】植體周圍炎 |它會導致種植體脱落 |對種植體周圍炎的認識與預防 |

門診會遇到兩類植牙牙周病有關情況:第一類是牙周病患者,即或是有缺牙問題,這樣可能來會面臨到缺牙或植牙課題。第二類是其他院所接受過植牙相關療程,但因為診斷告知有牙周病問題,或是發生植體周圍炎,建議牙周病專科評估治療。

這二種類型患者,我利用這篇文章來説明什麼是植體周圍炎、有哪些症狀,並透過案例帶您瞭解專科醫師如何治療。

患者聽到植牙併發症「植體周圍炎」,但瞭解是什麼意思?我們可以植體周圍炎視「植牙牙周病」,它發展和牙周病是相似,細菌感染是其病因之一。很多研究報告顯示,植體周圍造成發炎流血或齒槽骨破壞地方,其細菌組成造成牙周病主要細菌類似,並且受感染處細菌量。

『植體周圍炎』英文是 Peri-implantitis,症狀初期是類似牙齦炎,黏膜產生紅腫出血症狀。時會造成人工牙根鬆動脱落,導致植牙失敗。並且很多植體周圍炎患者,可能存在控制牙周病,造成細菌蔓延感染。

因為有牙周病史患者會有產生植體周圍炎傾向,我會建議牙周病患者植牙前評估並控制牙周狀況,並且養成口腔衞生習慣,接受植牙,這樣才能維持植牙。

我有另外一篇文章説牙周病植牙注意事項,建議牙周病患者植牙前可以參考。

研究顯示,植體周圍炎發生率12%-43%,我們想像中高很多!並且發生植體周圍炎,齒槽骨破壞速度會牙齒。現今以人工植牙主要缺牙方案來説,我們可以預期會有多植體周圍炎需要治療處理。

關於植體周圍炎治療,是類似於牙周病治療觀念,是採取階段式治療。非手術治療包括創、藥物或抗生素殺菌治療、雷射或水雷射治療,是手術治療是選項。但因為各種治療方式效果不太好,預期性,是移除植體來解決。

水雷射具有優良滅菌特性,可用來輔助牙周病治療,它同時可以利用植體周圍炎各階段療程。目前採用翻瓣、水雷射徹底植體表面消毒後補骨來處理植體周圍炎造成骨缺損,是公認為做法。

至於什麼來説,植體周圍炎治療方式效果不是呢?其實主要是因為植牙人工牙根植體螺紋和表面特性,導致徹底,植體周圍血液循環,使得術後恢復修復能力,這什麼各種植體周圍炎治療方式效果不太好,預期性低。如果骨頭破壞持續,是得移除植體來解決。

患者是年紀50歲男性,患有全口牙周病。2007年來院尋求缺牙療程。院內另一位植牙醫師幫他處理多顆植牙。我2015年接手治療時口內已有7顆人工植牙。患者是因為左下第一大臼齒植牙周圍牙肉反覆發炎而尋求處理。

口內檢查和X光片,發現他牙周病需要積極控制,並且主要植牙處齒槽骨流失得,破壞得其他牙,只剩下不到兩成骨支撐,這樣植體只得移除。

移除植體之前,要和患者討論未來該區域要如何修復或。我告訴患者,可能沒有辦法,因為齒槽骨缺損了且靠近下顎神經管。要嘗試話,移除植體以外,要拔除植牙前一顆第二臼齒,並且植體移除後牙肉恢復兩個月內做補骨手術,半年後看看有沒有辦法植牙。

植牙順利完成了,但是前前後後花了一整年時間處理,得承受多一次補骨手術,完成治療程序。

從前述案例我們可以發現,同一個缺牙位置要植第二次話,不但花時間,手術次數不只一次!處理一個失敗植牙,醫病雙方有壓力。移除植體位置有可能因為條件惡化,適合接受第二次植牙療程。

植體周圍炎,預防勝於治療。牙周病患者要避免植牙後發生植體周圍炎,要牙周病做控制,這樣植牙壽命會。如圖中所示,要預防植體周圍炎有三件事要做好:

你為種完牙後“一勞永逸”了嗎?那你肯定知道有一種病叫做種植體周圍炎,如果置之不理會導致種植體脱落。

什麼是種植體周圍炎?種植體周圍炎種是一種種植體牙周疾病,是一種細菌感染引起炎性疾病,會導致種植體周圍軟、組織炎症損害,包括損壞種植骨牀、造成顯著骨吸收種植體周圍炎和損壞組織種植體周圍炎。前者如不及時治療,導致持續骨吸使種植體鬆動、脱落。

種植體周圍炎有什麼症狀?種植體周圍炎主要表現包括:1)臨牀炎症表現:牙齦或牙周黏膜充血、腫脹、溢膿。2)影像學檢查顯示骨喪失3)組織學表現主要包括:病損延伸到結合上皮/袋上皮根方,含大量炎症細胞。

什麼會得種植體周圍炎?牙周炎與牙周病進展。,牙齦和人造牙齒附近形成稱為菌斑細菌塊。該牙菌斑是粘性,可以地粘附牙齒表面。菌斑中大有600種細菌,數量1億2億。如果它處於噬菌斑狀態,則可以通過刷牙地除去,但是如果一段時間後唾液成分其鈣化,除去。當牙菌斑滲入牙齦和人造牙齒之間時候,會引起細菌發炎。當炎症停留牙齦中時,稱為種植體周圍粘膜炎,會出現諸如牙齦腫脹,出血和變症狀。當疾病進一步發展時,細菌會到達牙槽骨(牙齒生長顎骨部分),並且牙槽骨會炎症吸收,從而導致諸如種植牙現象,這個階段稱為種植體周圍炎。

導致種植體周圍炎危險因素包括導致種植體周圍炎風險因素包括口腔衞生、是否有牙周病家族史以及是否吸煙。除此之外,一些患有諸如糖尿病、骨質疏鬆、感染系統性疾病患者健康人羣發生種植體周圍炎。

牙周炎牙周病麻煩嗎?種植牙周炎與天然牙齒牙周疾病相似,但實際上比牙周疾病麻煩。原因是“進展”。於天然牙齒,毛細血管和神經貫穿根部,因此免疫反應迅速起作用。免疫力攻擊牙周細菌並減慢疾病進程。但是,種植牙進展,因為它們是人造根並且沒有免疫系統。儘管進展人而異,但有理論認為其進展比牙周疾病10倍。

延伸閱讀…

植體周圍炎- 植牙後發炎或細菌感染怎麼辦?

什麼是種植體周圍炎?牙醫:它會導致種植體脱落,預防有3招

種植體周圍黏膜炎是種植牙中非見問題。牙種植體放置牙齒根部缺失地方。然後牙冠連接到種植體上以補償缺失天然牙齒。種植牙患者需要保持與天然牙齒牙齒衞生水平。如果採取護理,植入物周圍組織或牙齦可能會感染和發炎。這種病變稱為種植體周圍黏膜炎。如果感染持續存在,會損害植入物周圍骨骼結構。這稱為種植體周圍炎,是種植體失敗主要原因之一。

• 某些情況下可能會有,但很少出現疼痛。

• 如果最初感染沒有得到治療,可能會出現膿液和分泌物。

• 種植體周圍黏膜炎或種植體黏膜炎主要原因是口腔衞生。未能正確刷牙和使用牙線會導致牙菌斑積聚,導致炎症。

• 某些情況下,將牙冠種植體上時使用過多粘固劑可能會引起炎症。這什麼現在首選鈦螺釘或生物相容性材料作為基台原因之一。

• 有時種植體設計可能會成為種植體周圍黏膜炎一個原因,因為它可能會促進牙菌斑形成。

如果您發現種植牙附近牙齦有任何發紅,您應該去看牙醫。需要早期幹預以阻止它擴散到骨骼。是要記住,種植體周圍黏膜炎進展到骨骼,變得治療並且可能需要手術。因此,去看牙醫,早期發現和及時治療。牙醫會進行專業,並時開抗生素來控制炎症。

一些研究表明,服用益生菌羅伊氏乳桿菌可改善種植體周圍粘膜炎臨牀參數以及機械清創。它作用是改善口腔中菌羣,從而減少牙菌斑和牙齦出血。

即使粘膜炎治癒後,治療取決於患者是否遵循口腔衞生習慣。如果採取護理,症狀可能會復發。

延伸閱讀…

對種植體周圍炎的認識與預防- PMC

做了種植牙後種植體周圍出現發炎怎麼辦

Friberg醫生角度介紹了種植牙治療方案,其範圍口腔種植學歷史和骨整合偵測到現今植入治療上取得成就。本次講座深入瞭解了顆缺齒、部分缺齒和無牙頜適應症治療方案和治療技術,包括短種植體和骨增量;同時探討了種植體周圍炎診斷、治療方案和麪臨挑戰。演講主題獲得了研究和科學證據概述支持。

缺齒下頜中,種植體周圍組織處理目的是附着牙齦或組織種植體-組織接觸面處。前庭成形術意味着前庭加深。

種植體平行時,使用斜角式基台可以“校正”平行度。

基台放置允許基台-修復體接觸面放置牙槽嵴處或牙槽嵴上面,使得取模和試驗放置得多,並組織損傷。

頜間空間時,放置基台會減小修復體框架尺寸,因而降低其強度。 

典型種植體修復體連接系統包含種植體-台和基台-修復體兩個接觸面,這意味着使用粘接固位修復體情況下

炎症可能限於種植體周圍組織(粘膜炎),可能涉及下面骨組織(種植體周圍炎)。感染可各種風險因素引起,如衞生狀況及患者性、修復體設計不便於進行、侵襲性口咽部菌羣、種植體超負、缺少角質化組織、齦下粘接劑殘留。

應安排定期衞生回訪檢查是否有任何炎症跡象。這些跡象可能,包括微腫脹、發紅加劇以及離散性探診出血 (BOP)。可能,包括疼痛、明顯腫脹和 BOP、探診深度 > 5mm、滲液分泌膿液、可見邊緣骨缺失。極端情況下,還可能發生種植體移動。

種植體周圍炎患者齦下微生物羣研究中有報道。牙周致病菌較部分牙缺失患者。Prevotella nigrescens、Fusobacterium nucleatum、P. gingivalis、T. forsythia、Treponema denticola 或 Aggregatibacter actinomycetemcomitans 種植體周圍炎相關。微生物羣落於牙周炎,消化鏈球菌或葡萄球菌數量

回訪控制開始時,定義放射學控制目的,以及是否需要進行放射學控制。只有在存在要求進行進一步檢查症狀、既往病史和/或臨牀檢查時,放射學控制才是合理。例如,這樣症狀可能是種植體周圍感染、組織/骨缺失、疼痛臨牀症狀。

取決於想要顯影部位,它可以是:

使用平行法口腔內 X 光片,於評估相鄰骨頭種植體表面的接近度,測量種植體周圍邊緣骨水平,檢查基台種植體調整,檢查是否留有齦下粘接劑。種植體螺紋支持種植體肩台或頂端參照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