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黏膜纖維化癌變圖】口腔粘膜纖維化圖片 |口腔黏膜疾病圖譜 |口腔黏膜纖維化癌變圖 |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迎來信:
病程進行到後段,可能併發喉、耳痛、失聰,到發展成口腔癌,有死亡率。目前治療方式有:注射類固醇或全身性用藥減少纖維化物質;手術或雷射摘除纖維化帶,不過療效,且多體質而異,用藥可能有副作用,還是預防勝於治療,拒吃檳榔完全預防此症。
檳榔成分中含多種致癌物質,檳榔子本身含植物鹼,而檳榔子成分包括:多酚類化合物、各種檳榔鹼、粗纖維、脂肪、醣類,這些物質一方面會使口腔黏膜細胞產出大量膠原蛋白,一方面降低細胞分解膠原蛋白質能力,因此造成膠原纖維過量堆積。是檳榔鹼含致基因突變特性,經咀嚼後會口腔裡黏膜纖維母細胞產生細胞毒性和基因毒性,破壞組織,後形成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症,口腔癌。
開始接觸檳榔,無論時間嚼食數量為何,有可能引發黏膜細胞變化,後無法回復(即非可逆性病變)。當上皮黏膜下纖維化而萎縮變,代表黏膜保護力會減弱,致癌物質各種病原入侵,而使口腔組織發生病變,雪上加霜。
口腔癌形成是一個進過程,口腔黏膜可能發展成有細胞變異癌前病變,進一步變成口腔癌,所以如果本身有常吸煙或嚼檳榔習慣,口腔中發現白斑、紅斑及或癌前病變時,應該要注意了!
西方世界研究中,口腔癌前病變可能是許多原因造成,但是已知原因當中,抽煙應該是一個致病因子,吸煙人比沒有抽煙人,出現口腔黏膜白斑[1]。但是於部分台灣人有嚼食檳榔習慣,研究顯示嚼食檳榔是口腔癌及癌前病變危險因子。除此之外,其他可能相關原因還包括了慢性白色念珠菌感染和人類乳頭病毒感染[2]。
口腔白斑盛行率各個研究中有所不同。大致上盛行0.5%和3.4%之間變化[3]。本土研究顯示在台灣人身上,發生口腔白斑比率可能到7.44%,如果口腔癌前病變納入計算,可能達到12.7%[4],這個數字可能台灣檳榔文化有關。除此之外,好發年齡35歲以上,而男性發生率女性[4]。
於口腔癌是台灣壯年人癌症之一,所以台灣是有免費口腔黏膜篩檢,以下2種篩檢對象:
這些族羣可以每2年進行1次口腔黏膜篩檢,檢查方式是臨牀醫師目視檢查口腔黏膜,看是否有疑似癌前病變或癌症病灶。若檢查結果沒有可疑病變,會請患者持續每2年接受口腔黏膜檢查;但若是發現有可疑地方,會請患者到醫院口腔外科或耳鼻喉科進一步處理。
口腔黏膜病變可以鏡下組織檢查分成程度,下圖中、中度和重度上皮變異(dysplasia)我們説癌前病變,如果細胞變異,可能會演變成口腔癌了。
延伸閱讀…
WHO世界衞生組織定義,口腔白斑是一種發生於口腔內白色斑塊,但是臨牀上或病理上沒有出現其他疾病特徵。口腔白斑是一種排除性診斷,建立這個口腔白斑診斷之前,應該先考慮其他可能診斷,如果是因為某種病因才出現斑塊,例如白色念珠菌感染或是水腫,那應該排除白斑診斷[5]。
臨牀上白斑可以因為它性質做分類,例如或白斑;均質性或是非均質性白斑。
下圖是且口腔白斑,這種白斑且質地勻白斑相比之下,危險性。
下圖是且勻白斑,這種白斑需要小心評估。
延伸閱讀…
下圖是舌部白斑,有部分研究顯示舌部白斑可能有惡性變化機率。
和口腔白斑定義類似,口腔斑指是不能臨牀上或病理上定義任何其他疾病口腔紅色斑塊。所以這個定義排除了可能導致口腔黏膜變成紅色其他原因,例如小心咬到嘴巴造成口腔黏膜瘀或是口腔急性發炎。
盛行率上紅斑沒有白斑那麼見,但是醫師發現紅斑時候是會小心,因為研究上,紅斑白斑有細胞是癌化可能。有時候口腔篩檢時醫師會發現紅白色混合紅白斑,當需要手術切片檢查時,會建議要採樣到紅色部分,檢查是否有病變[6]。
下圖是上顎紅斑,紅斑是需要評估切除檢查,因為研究顯示紅斑危險性,圖中患者接受了紅斑切除手術,病理檢查結果原位癌(carsinoma in situ),切除邊緣無細胞變異,但是手術後是建議要門診追蹤檢查。